摩根大通的故事

 秋天的校招大战,将招聘主管、招聘公司、学校就业办、应届生烧成一片焦土。忙得心力交瘁,也不知道为了什么。有几年不参加校招了,偶尔去学校观摩,偶尔为人捉刀,出演面试官,倒也自在。

     校招,已然成为判定一个招聘经理是否具备上岗能力的标准。无论公司大小,何种性质,能不能办得起一场体面的校招宣讲,关系到上峰的面子。公司出得了成本也就罢了,交给某JOB去做,大家风光欢喜。若是平常人家,就苦了招聘主管,有时连专场会的会议室都订不到,只能去校招会当陪客;又若是校招会还来了大咖,坐一天冷板凳,门可罗雀。

    我们为什么要校招,招哪些岗位,新生的培养计划是怎样的,预计流失是多少,备用方案是什么。我坚信很多公司无法回答这些问题,只是觉得人家招,我也必须招。说更高大一点,我们要做百年企业,必须培养自己的新生力量。anyway,我们不谈专业,一切都好谈,行为艺术嘛,有什么好当真的。

    一次无领导小组观察之后,客户公司的老总对人力资源部做重要指示,还让我也不要走。他听说美国摩根大通每年从大三的学生中招聘一批优秀学生,给他们一些工作任务,如果完成得出色,就可以得到摩根大通的OFFER。小孩子来投简历的不要太多喔,3000个里面挑一个。我看你们到这个时候了,才来招大四的学生,就是动手太晚,好孩子都被别的公司大早的挖走了。瞄了一眼公司人力经理,表情无比哀艳,想必不是第一次听大摩的故事了。

    本来呢,客户公司的家务事,事项也不在我的咨询范围内,我是没理由多说什么。不过,细想起来,公司人力战略定位及人力策略还是有义务提醒一下。浇一浇校招的冷水也是职责之内。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。大摩之所以能在大三学生以3000:1的高度挑选学生,皆因为他是大摩。就象中国的国考,能以2000:1的比例招考一个小小的科员,那也是因他是公务员。这不在于起得早不早,而在于他是谁。随便去一个小学拎一个小朋友说:“我是牛津大学的招生办,长大以后来我们牛津吧。”下至七岁,上至七十,趋之若鹜,肯定满足3000:1。若你是蓝翔,我不能保证家长不打你。老话说,打狗看主人。招聘也要看实力,所谓的实力表面上是薪酬福利和公司名气,实际上还包括公司能否承载员工五年以上的发展空间及动力补给。名不见经传,自己都无法预估明年的规模,还想学大摩3000挑1,或者让大学生从大三开始对公司唯命是从,只求一张OFFER,若是你的孩子你愿意么?只怕早早的给报了国考的培训班,让他不要傻。由此说开去,还有现在很火的人才打劫论。以后都不需要人力经理了,或者人力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满世界找人,抢人,人才来了,钱就来了。你让我拿着3500上哪去抢总经理?去华为还是阿里?抑或是苹果、甲骨文?

    一切美好,都是从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,发生正确的事开始的。草寇有草寇成长之路,英雄有英雄的俱乐部。勉强挤进去,也会是个另类。我常和人说要面对现实,要把仅有的钱和力量放在最能获得或最可能获得收益的工作上,很多人不以为然。更多的人觉得自己不比任正非差,为什么自己的包子铺就不能做成华为。你连自己是不是个包子铺都看不清楚,背一袋包子去挖库克么?

 

AMY转自三茅

上一个: 招聘=无趣?

下一个: 这样投简历HR一定会看